Tuesday, November 26, 2013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一个人没有觉悟时,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他见到佛理时,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他大徹大时, 见山又是山, 见水又是水

苏东坡有一首诗表达了这种境界: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切以平常心对待, 事物不会因我们而改变。

梦参法师 影音


梦参法师 MP3





普显菩萨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十大願王行法精要 海雲和上

普賢十大願王 海雲和上

Monday, November 25, 2013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看到这样一个一针见血的答案: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想得到"(贪)与"怕失去"(执着)"

Friday, November 15, 2013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这首诗出自俞大夫 《病中作》。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
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憤世作清谈。
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

海雲和上《普賢行願品》2011年元月昆明開示(一):《普賢行願品》的形成

  今天(2011.元月)開始五天、十個小時要跟大家講《普賢行願品》。這是徐師兄請法。剛好他跑出來給各位看一下。他是這次請法的總功德主,有這個因緣大家才能相聚在一起。我們這就叫做以法會友,以普賢行願的法來相聚。

  那麼講經之前,華嚴的系統有一個叫做玄談,談一談《華嚴經》的思想脈絡。但是我們只有十個小時,這個思想脈絡不可能講到《華嚴經》那麼廣,但是針對這一卷經文,我們要跟各位談一下。

  《普賢行願品》其實是四十卷經文,我們一般講的普賢行願品其實是《十大願王》,不是《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在《華嚴經》裡,他的名字是叫做《入法界品》,那這個第四十捲是主本經六十華嚴跟八十華嚴所沒有的,是《入法界品》到最後產生的思想形態。

  各位沒有研究《華嚴經》,你不知道,我們現在把淨土五經當中,就把這個《普賢行願品》列進去了,這是不對的。(以)「淨土五經」來講,普賢行願品是因 為裡面有一句話,叫做「導歸極樂」,所以極樂宗的人就喜歡把他通通納進去,說「華嚴到最後也是要導歸極樂」。那就是沒瞭解狀況。

  那麼另外還有一個發生錯誤的地方,就是「華嚴三品」。「華嚴三品」的三品是《淨行品》《梵行品》跟《普賢行品》,不是《普賢行願品》,這是很大的不同。

  那我們叫《普賢行品》,是跟華嚴三品並在一起的,他有一定的思想脈絡跟修法的依據,那我們現在不知道,那你就弄相反了。

  普賢行願品的行法跟次第道行法無關,跟圓融道行法也無關,那這個地方假如要展開來講的話相當廣泛,不過這個是比較特殊。各位假如是老參的話,你會覺得 我怎麼這樣講。你所知道的淨土五經怎麼講?華嚴三品怎麼講?這個你知道我也知道。我現在要跟你講的是我知道你不知道的部分。

  我想這樣子大家那麼辛苦跑來才會值回票價,你不要擔心我講錯。我跟你講的絶對不會錯。我不會像某一位大德,他老是講「我以前講的都不對,現在講的才 對」。我跟你講我以前講的都對,現在講的也對,將來講的也對,我不會講錯的。但是有一個地方你要弄清楚,我們在講的時候,有許多地方是叫「立場不同」,因 果的立場不一樣。我所追求的角度、向度不一樣,你知道嗎?

  今天我們在昆明,昆明在北方還是在南方?(答:「南方」)誰講的?你到西雙版納那去看,昆明在哪一方?你到越南去看,昆明在哪一方?你從北京看當然在南方了!你是北方人,看昆明當然是南方!可是你是南方人呢?

  我有一次從檳城,馬拉西亞的檳城搭飛機往白雲機場走,那麼白雲在南方,雲南也在南方。可是從檳城看他通通在北方!那你不能夠像小孩子一樣,老師就教他 太陽從哪邊出來?東方!有沒有錯?沒錯啊,東方在哪裡?你也不知道。真正的小孩會說「太陽從窗戶那邊升起來」,對不對?太陽從哪裡下山?他一定要講「外婆 家的大樹那邊下山」,或者「牛棚那邊下山」。他(哪有)什麼東方西方?東方西方就已經變成一種意識形態的概念。你根本沒概念嘛,對不對?

  同樣的,我們在講經的時候也發生這種情況,我從凡夫地講還是從佛果地講,那你會講說「啊,不是這樣說嗎?」本來就不是這樣說。

  現在從果地講有果地的講法,從因地講有因地的講法,你知道嗎?那麼,這裡頭就產生一個基本,我們講的一個交待。你跟哪個師父學,那你就跟哪個師父學,因為沒有哪一個師父會像我講的那麼清楚。

  你是從東方來的,還是從西方來的?大家講昆明都說在南方,太陽都從東方出來,這個你知道我也知道啊。問題是我家的太陽,他出來的地方跟你家太陽出來的地方不一樣,有沒有感覺?當然都是東方嘛!可東方來講是無意義的,你腦筋是沒概念的。

  所以每一個小朋友講說太陽從哪裡出來,那一定不一樣。有的會說從花瓶出來,有的說從廚房出來,對不對?有的會說從窗戶出來,是不是這樣?這每個人的家 不一樣!所以當他起床的時候,看太陽就在窗戶外面,就在廚房那邊!所以答案是不可能一樣的。所以你要看,你在講的是從哪邊講起。

  因此你要修法的時候,就要知道,你的師父是從哪邊教起,不是他不對,不是誰不對,都不是。因為他的環境是這樣,他從這邊教。所以我們才跟你說,你要跟誰學,你就跟着誰學!因為他有時候語言表達不清楚。講東方絶對對,但是跟你家,你就可能不講東方了,對不對?

  所以我在跟你講的時候,所透過的表達方式各種狀況,可能會跟其他很多大德會有衝突,會有很明顯的衝突。不是他錯,也不是我錯,是你自己搞錯。因為你從東邊看,從西邊看,你搞不清楚。

  我常問,你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問你是早上七點的西方還是晚上七點的西方?你弄清楚,西方哦!那你早上發願的話,你就要阿彌陀佛,保證你早上七點死 亡。要麼你要到晚上七點死亡,你一定迷路,因為晚上七點的西方跟早上七點的西方不同一方,而且剛剛相反。有沒有概念?我沒有說誰錯、誰對,我只是把事實告 訴你。你不要以為地球不動,你站的地方是一直在轉的,你站的地方,你不要以為你坐在這裡,你如如不動,其實你在太空中,你是一直在動的,對不對?相對於這 塊土地你當然不動,可是相對於整個宇宙來講,你何止動,你根本就亂動。

  你是今天的人,你不是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說我這樣講「胡扯」!地球根本就沒動,除非地牛翻身,對不對?否則地不會動的,那我告訴你,地球分分秒秒都在 動。你要發願往生西方,要先跟阿彌陀佛簽合約,要有閻羅王秘書保證到時候準時送達正確地方,否則你用西方指導,肯定錯誤,弄清楚哦。

《普賢行願品》的形成

我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普賢行願品》的形成。《普賢行願品》公元420年翻譯的時候,只有十九卷,到武則天正盛二年翻譯出來的時候,有二十一卷,到德宗 時代翻譯出來的時候,有四十捲。前面兩個翻譯裡都沒有十大願王這個部分,這個你要先弄清楚,我要講經之前都跟你講的很清楚。

而另外一個疑情是,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講十個大願的地方講了好幾次,那麼為什麼要結束的時候,再講一個十大願?那這「十個大願」跟前面的「十大願」 在本質上有何不同?這就是問題哦。他講那麼多的十個大願那不都是屁話嘛?他什麼意思?那邊也講十個大願,這邊也講十個大願,到底哪個十個大願才是究竟的, 哪個才對?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學佛沒有對不對,你學了就對。那你搞不清楚這是必然的。我不能要求你說跟我一樣搞清楚,但是你既然來了,我要把他講清楚。你智慧從這裡開始。

前面所講的十個大願,都是「那個」階段中修行的必備條件,他在「哪裡」講的就「那個」階段,所必備的條件,十個發願的條件。那麼「這」一個呢,跟它不一樣,是有絶對的不同。不是說我要講這裡就說這裡有多好,我不是說它好不好。

這十個大願,是講修行的步驟以及修行的境界,十個大願裡頭都講了。那我肯定你聽人家講十個大願絶對不是這樣講。你會發現,這十個大願經文你要去讀過,你就 會發現:真正的大願他只有前面三個願,第四個願是補充願,六、七、八開始就講心境擴大,擴大的條件,八、九、十是講擴大的境界,這你就不知道了。其他的地 方講十個大願,什麼十個信心那些,都是修行的條件,那個階段裡你必須具備的修行態度。

修行是每一個階段的修行態度都不一樣。你現在在談的,很多人在爭的,先證果呢還是先渡眾生?先自利呢還是先利他?這個都在條件上說。條件說了「應該先自利 而後利他」。你只要學佛,你就純自利也一樣,純利他也一樣,只是成就的果位大小不同,或者時間的長短快慢(不同)而已。要想最完整最圓滿的,自利利他同時 來。假如你有可能,把利他作為自利的基礎,純粹利他,那就會真正的圓滿。可是這個要從理論上來講。而現在我告訴你,所有佛學界的人,不是我狂,幾乎缺少這 種本事、缺乏這種本事。

我跟你談的這個問題是「立於本體論而談」,你不懂得本體論是什麼,你就不知道。你掌握到本體的話,所有的現象界都是本體的應用。

清淨法身是什麼?

所以你講法身,絶對只有法身,你不會定義法身,因為你不知道法身是什麼。勉強講一下「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清淨法身是什麼?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是什 麼?清淨法身。你就只有這樣了。什麼叫釋迦摩尼佛?千百億化身,化身佛;千百億化身佛是什麼?釋迦摩尼佛。那你只有在那邊兜來兜去,沒有答案。

這個完全是本體論、現象論的問題。清淨法身佛是本體論的佛,釋迦摩尼佛是百千億化身,那就現象論的佛,清楚了嗎?下面答案我就不用講了,以你的IQ一定知道的。

但是你不用現在的這些哲學理論工具帶進去,你就搞不清楚,為什麼那麼多佛,其實哪有那麼多佛,都是百千億化身佛。我問你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什麼佛?那就 阿彌陀佛。請問你是法身佛還是化身佛,你一定不敢講,假如是化身佛,那阿彌陀佛不就跟釋迦摩尼佛一樣嗎?說他是法身佛,法身佛又只有一個。所以我們要留意 到,你今天要學佛,要弄清楚,什麼叫學佛?學着覺醒,學着要有覺性,學着要弄清楚啊!好,這是第二個重點,我簡單的跟各位提一下。

  現在第三個要跟各位講,也是你一般佛教徒常犯的毛病。我們每堂課到最後,我都會把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講的最後一句話,唸給大家聽。最後那一句「我 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菩薩講,怎麼講說「我此普賢殊勝行」?只有普賢菩薩說「我此普賢殊勝行」。普賢菩 薩自己講他的行叫普賢殊勝行。觀世音菩薩有沒有說「我此觀音殊勝行」?文殊菩薩有沒有說「我此文殊殊勝行」?這一類的,不要說同一句了,我跟你講肯定沒 有。地藏菩薩發那麼多的大願,他也不會說「我此地藏殊勝行」,沒有。那普賢為什麼講這種話?

  四大菩薩(中)普賢為什麼叫第一?文殊,觀音,地藏還有彌勒,還有很多,那普賢為什麼(這樣講)?其實普賢殊勝行,普賢行願,普賢大願,沒有說觀音大 願,也沒有說地藏大願,只有大願地藏,而地藏只有一個願。這裡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他也很明白,但是所有的佛教徒,包括佛教界學者、專家,這一點都沒有注 意到。

  在大乘佛教的經典裡分三大類,一個叫文殊類經典,各位假如有研究佛學的話大概就知道,文殊類經典就是講般若、空性的經典,叫唯智,不是唯識,唯識的經 典是彌勒的經典。觀音類的經典就是大悲救苦救難的經典。第三類就是普賢類經典,你知道普賢類經典跟他們有什麼不同嗎?你要弄清楚,普賢類經典跟他們是完全 不一樣。普賢類經典裡頭有很多普賢符號,就是普賢智、普賢身、普賢行、普賢慧、普賢意、普賢口、普賢行等等、普賢無盡大海、普賢殊勝行等等,他普賢符號相 當多。只有普賢菩薩有普賢符號。我簡單的統計了一下,大概三十幾個。

普賢是原始佛

  那很多研究學者都說,《華嚴經》的普賢類經典是到後面才出現,我跟你講完全錯誤。從第一品經就有普賢符號,第一品經第一卷經文的第一開始的第一大段裡 頭就有普賢符號,普賢就出現了。那你知道為什麼嗎?為什麼所有的經典都不會標榜什麼觀音、地藏、彌勒那些,那只有普賢類的經典會標榜普賢?普賢身、普賢 意、普賢智、普賢慧、普賢行、普賢願、還有普賢境界,為什麼?這裡頭就牽涉到為什麼普賢菩薩是四大菩薩的第一位。普賢菩薩是佛陀的長子,這是為什麼?
要學着覺醒、學着明白、學着覺悟、這些基本的你要具備。「普」叫周遍法界,到處都存在,叫「普」;「賢」呢,叫位領極虛,極虛就最高了,最高就是佛,佛下來就是普賢,所以叫普賢,他位領極虛。

  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講,無極是極虛,無極,無形無相。普賢剛好是無極而太極的太極,所以他又叫原始佛,或者叫做本初佛。其他菩薩不叫原始佛,不叫本初佛。佛從無形到有形的一個最初的形象,叫做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地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跟其他菩薩不一樣。

  那這裡頭也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華嚴經》思想跟其他經典的思想不一樣。我們把其他經典的思想統歸為「法華會」,法華是佛陀講經最後階段講的,層次跟境界最高的。他的這一會思想是我們裟婆世界的典型代表,所以裟婆世界釋迦摩尼佛的法應該叫做「法華法」,法華的法。

  他從鹿野苑初轉法輪一直到涅槃,在這個階段裡,都是講法華會,所以這顆摩尼珠叫法華珠。那麼每一個佛就像這樣一會、一會。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會;將來 彌勒菩薩來成佛,龍華三會,那就是過去未來佛;東方藥師佛有藥師會;那你在學密宗的有五方佛,五方佛會;阿閦佛會;寶生佛會;無量壽佛會;還是不空成就如 來會;那各有一會。這每一會就像一個摩尼寶珠,那你要把這個摩尼寶珠、這個佛法的精華掌握到,就得到那個摩尼寶珠了。

  這是每一個佛所在的地方都不一樣的,這個叫做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所以每一個佛住世,所轉的法輪,所成就的眾生,那種菩薩事業功德無量無邊,都是「圓滿 報身佛」。所以你所看到的一切佛都是圓滿報身佛的示現。每示現一次就出現一顆摩尼珠。每一個珠跟另外一個珠不見得有直接關係,就好像每個國家都有他的身份 證,那你要拿到身份證。

  華嚴剛好相反,華嚴是把所有的這些國家,這些摩尼珠全部濃縮在一起,這個境界叫做「因陀羅網境界」,也就是每一個摩尼珠都在華嚴會裡頭。換句話說,你只要拿了華嚴會的passport(護照),那宇宙各個佛國度你都可以去,沒有障礙,因為都在他的範圍裡。

「一乘不共別圓」的華嚴

  這個就是華嚴不可思議的地方。你說他哪裡叫做「一乘不共別圓」?「不共別圓」就在這裡不共別圓。法華經是「一乘共同圓」,因為在這個世界裡,大乘、小 乘、中乘都回到他這裡來,所以他叫「一乘教」。但他這顆摩尼珠涵攝一切,是這個世間的一切,這個佛國土的一切,其他佛國土的,他可以,要發 passport你可以去,你要去極樂世界,簽證以後可以去。

  但是,華嚴就不一樣。所有的都在因陀羅網裡,因陀羅網就把這個法界中所有的佛國土通通包攝進來,這就是他不同的地方。為什麼他會有這個不同,因為他是 以普賢菩薩為本尊。毗盧遮那佛是無形的,我們現在哲學上講叫形而上的,他不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本尊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無形無相無所不在。那這一個無 形無相無所不在,要變成有形有相,第一個就是普賢菩薩,所以他又叫普賢王如來,又叫本初佛,又叫原始佛,就是指這個意思。

  那你對普賢菩薩不瞭解,對普賢符號不瞭解,對普賢在法界中的地位不瞭解,那這個十大願王,你就當然不知道。

  那麼就文字上,就你所知道的,從文字上來解釋它,那這叫世間法,也不能說錯,馬馬虎虎(算對),反正你不會教人家做壞事就對了。但是,與真理相去甚 遠,這種情況我們叫做佛教文化。那你要學佛教文化,大概學到這裡就可以畢業了。但是要學佛教真理,那還沒有開始,連報名資格都沒。你要留意到,講佛教真理 跟講佛教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各位,你是要佛教文化還是要佛教真理?所以學佛教文化的人你會發現,越學越煩惱,是非叢生。追求佛陀真理的人,不會有煩惱。因為佛陀要給我們的法叫無憂之法,沒有憂愁,他在無憂樹下生的,就表達他的法是無憂之法,沒煩惱的。

  所以,證四果的人叫無漏果,六神通當中五通仙人是外道,要證得無漏通才叫佛門的阿羅漢。那以印度來講,只要你證得某一通的話,那就可以叫阿羅漢,或者 叫穆尼吉、或者叫布魯唄、巴布劑,這個很多,印度聖人名稱很多。什麼阿闍梨、斯瓦瑞這個都是。他只要有一個通就可以了。可是我們佛法不同。佛法要通,你千 通萬通,只要無漏不通,就叫一竅不通,就不能證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從行法上,上一次跟各位講,行法的那個過程,中間為什麼要轉彎?橫出三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這個原因。

  一定要把佛法的真理講清楚。那你要到這裡來,來學佛陀的真理,你要以世間的標準、佛教文化的標準來講是非的話,只有你自己增加挫折跟增加痛苦。怎麼學佛會越學越痛苦,越學越難過?

  我們一直跟你講說,學佛,學了佛,你的生命是非常燦爛的,你的生命是非常芬芳的,非常光明的,那你說,我講的好像很好聽。你怎麼樣讓他燦爛?怎麼樣讓他光明、讓他芬芳?那是你的生命,你自己可以感受得到。

聆聽、欣賞、接納的「華藏工程」

  所以我跟各位講,你要到這裡來,你一定要參加華藏工程,三到五個人一組,每個禮拜一次,這一次當中大概講三到五次,每次每個人三到五分鐘,這樣就好 了,這是原則,技術性原則。他的真正精神的層面就是培養你「聆聽、欣賞、接納」的六字真言。那這樣的話,你在家裡推動,肯定不會有家庭是非糾紛,因為大家 都能聆聽。

  為什麼要三到五分鐘呢?任何人輪流講三到五分鐘,不批評,你要學習聆聽欣賞,然後接納對方的意見。三到五分鐘是讓一個人訓練表達他的意見,能夠重點表 達出來,但不要只講答案,「我要、我不要」,那就不要三分鐘了,只要兩秒鐘就夠了。要講出「我為什麼要」的理由、原因先講,講完才講「所以我要」。要去訓 練表達。

  現在你看家庭發生最大的問題就是這樣,父母跟子女之間的吵架都吵這個,一個要,一個不要,要講不出為什麼要,不要講不出為什麼不要。所以父母和子女就斷了橋,連不起來。你一定要去訓練這個,「聆聽、欣賞、接納」。那麼三到五分鐘當中,就把你要講的重點講出來。

  那剛開始,假如家裡已經吵得要死了,現在剛開始,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每個禮拜坐在那裡,大家都哼哼,因為我不想跟你講了,因為跟你講就要吵架。那你 一定要耐着性子,兩個鐘頭到兩個半鐘頭。而在這個期間,一定要在場。所以電話要關掉、所有電話關掉、座機也要拿掉、不能看電視、人家在講話你不能夠說我去 廁所,去廁所就沒聽到了,哪有聆聽?

  要專心的聽才叫聆聽,聽完對方的還不能馬上反駁,因為他有很多理由講不清楚,這理由裡面還有理由,你要給他一直講。你假如每個禮拜這樣進行,三個月以 後,肯定家裡會一團和氣,不會吵架;半年後,家人會很想自己家人在一起,不要跟別人在一起,因為跟別人在一起都是皮笑肉不笑,都逃避家裡才跑出去的嘛,人 生真正幸福的窩是在家裡。你一定要在家裡訓練。

  這個是學佛,你要讓你的生命芬芳燦爛從這裡開始——家庭華藏工程。那你家庭化藏工程要推動之前,先跟同修們參加華藏工程,你先試着,(把)運作的模式 弄好,絶對禁止一人獨霸,一人獨霸絶對出是非。那家庭華藏工程大家坐在一起,爸爸最高興:「好,現在開始我跟你們講…」,講了三個鐘頭,「太晚了,大家都 很累,去睡覺!」,這叫什麼華藏工程,這叫暴君工程。媽媽很強悍的話也是一樣,爸爸是怕老婆俱樂部裡頭的會員,那媽媽河東獅吼,吼完了以後「早點睡!明天 早點起來!」那誰都不能講話,不行。

  要講三到五分鐘。假如怕暴君會不聽話的話,你就弄一個鬧鐘,把他壓下去,直到他停止。換任何人都一樣,公平。充分的訓練你語言的表達能力,尤其是小孩 子在家裡都是弱者,你要讓他充分表達,他能夠表達,他的壓抑扭曲的部分就釋放出來,那你要能夠聆聽欣賞又接納的話,孩子就找到家了。不然你把孩子生下來是 生下來,好像養在房子裡、屋子裡,其實他是棄兒,他是孤兒,你要聆聽他的心聲。

  一個佛教徒對自己的子女都不能聆聽心聲,不叫佛教徒,那是假的。很多人回家就叫家裡要吃素,叫家裡要唸佛,唸佛機開24小時,客廳好像殯儀館。那怎麼辦?孩子怎麼會呆得住這種家呢?不行。所以你一定要通過華藏工程,去改善你家庭的磁場。

  每天早上吃飯的時候,半個鐘頭就可以了,晚上吃飯的時候半個鐘頭就可以了,把今天在外面生活所遭遇到的人世間的事情提出來談一談,回想昨天、今天的事,展望今天、明天要做的事,(這)是早上、;晚上是回想今天、昨天的事。你家裡很快就會進入和樂的極樂世界。

  你不要擔心,學佛沒有什麼困難,有困難的是我們自己的不正常。這時候我提供給各位,你要追求佛陀的真理,要從這裡下手。我並沒有叫你吃素、持戒或者唸 佛,但是這個總持法——華藏工程將完全端正你的心性。假如你的心性不端正,你想要怎麼精進學佛,靠着什麼唵嘛呢叭咪吽,什麼阿彌陀佛了,大悲咒了,就搞這 些名堂就會改變你?我告訴你,這世界早就變極樂世界了,不會還會用這些導彈在那邊壓來壓去,等一下黃海軍演,等一下南海軍演,不會有這些。

  那些不是無效,他只跟鑰匙一樣,在關鍵的時候開門用的,你不能拿着一隻鑰匙到外面去廝殺,那不神經病嗎?所以要弄清楚,佛法的殊勝在哪裡。

  從這個地方開始。你家庭的緊張就會消除,社會上的不定時炸彈將會解除,他引信就拔掉了。社會上報紙上常常報哪裡又出狀況,哪個家庭又出狀況,為什麼會 有這些?就是這些不定時炸彈隨時在引爆,因為你家裡的那些壓力太大。拆除這些壓力,華藏工程、家庭華藏工程是最好的,拆除大隊。各位你要發菩提心,從這裡 發心,很具體很可行。我不是教你迷信,我是教你在現實生活中,怎麼樣掃除生活中的障礙,解除你生活中的痛苦。我不敢跟你講百分之百,但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 煩惱,就在這裡解決了。你不用擔心,就算我騙你,三個月、半年而已,回家試試看。

  第一階段,先三五個同修一起,一開始你就先發誓,我願意給海雲和上騙三個月。你們就好好認真去討論。每一期華藏工程,都這樣檢討:我們這樣做不知道對 不對?你這樣想,下一次再改進,只有改進、一再地改進,弄到說「這樣我知道了,我家也可以這樣做」,那你就回家試着做。光是叫家人在一起不要接電話,你就 很困難。現代人都忙成這個樣子,哪有不接電話的!你家就一個禮拜就一個晚上時間屬於家庭聚會時間,叫做家庭華藏工程,不要外人來幹擾,因為我們家要步入幸 福快樂的年代。那你就要走這條路,絶對可行,你就試着給我騙三個月。我沒有跟你收錢,說無效退費,你搞不好,不見得我不對,可能你方法弄錯。但我們不講是 你弄錯,說被我騙了好了。

  真正進行華藏工程,我們只看到奇蹟。人變了,家庭也變了,生活觀念、人性都變了,心性都變了,這是非常好的。有關這個部分,前言的部分,就華嚴玄談的部分,我就簡單的這樣跟各位談一下。下節課開始,我們就講經文的部分。我先把經文跟各位講一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經名,大方廣是講境界,佛華嚴是講到達這個境界的能力。所以《華嚴經》其實是有兩個三昧,一個叫做「大方廣三昧」,他在經文裡 頭出現的時候,不叫大方廣,叫做「海印三昧」;第二個三昧叫做「佛華嚴三昧」,所以把他合併在一起成為一個三昧的時候就叫「華嚴海印三昧」。那麼,我們華 嚴宗的行法就是「華嚴海印三昧行法」,修行就修在這個法。

  這個法,你要真正認真修行,我有時間靜下來陪你修的話,大概要三年。我沒時間陪你,你大概要修二十年。你能不能掌握這個要領?這個是很重要,因為我們要建立共識。

  所以,各位從現在開始,你假如要修我們這個法,你大概要先有三年的基礎功夫,我們先建立共識。護教史、修法史,這些基本條件你要具足,才有辦法講修行,因為修行就要直接負責你的因果關係。

  講經倒無所謂,因為我這樣講你那樣聽,我不跟你負因果的。但你照我的方法去試,適當的時機來討論,那當然要負你的因果。你完全信託給我,成敗要我負責,如果你腳踏兩條船,那我不負責任。你要留意到啊,修行就這麼簡單!

  就好像我們回到家裡,你就不要問為什麼,因為你在家裡,爸爸媽媽通通會給你做全方位的依靠,全部負你的因果。你要跑出去,你的因果要自己處理。要來到 這裡修行,就要有回到家裡的那種認知,是我們自己人,這個認知很重要。假如你沒有這種認知,「我只是來看一看,師父講的好不好?師父教的好不好?我還要看 看師父的師父是誰?」,這個叫做訪客,不叫子弟。
弟子的話,你是當機眾還是莊嚴眾?莊嚴眾你知道嗎?莊嚴眾就是最旁邊的那一個,不要回頭看,我是形容最旁邊的那一個了。當機眾在當下接受指導的,這麼講就 這麼做的。那麼這個當機眾會影響他旁邊的人,這叫影響眾。那這種成績他看的很好,他們學華嚴怎麼這麼燦爛,他會隨喜,這個叫隨緣眾。站在旁邊說「很好很 好,信歸信,不要迷信,吃素很好,要顧及營養」,當你是這樣的話,這個叫做莊嚴眾,就是站在最外圍的地方。但他沒有離開我們,那有的偶爾擦一下的,這個叫 信眾。偶爾擦一下,看到師父包個紅包,供養一下,不是沒供養,有活動供養一下,隨喜功德的,這個都屬於信眾。

  再來就是對我們的法會詢問一下,叫莊嚴眾。偶爾來參加一下,一曝十寒,這一類的就叫隨緣眾。影響眾就是跟着我們的幹部或者是真正有傳法、授法、修法的弟子們的,這個叫影響眾。直接從師父這邊接受指導的,這個叫當機眾。所以修行啊,他有這樣的區別。

  那麼這個法門下面前行工作相當多。你不要問說我是怎麼開悟的,怎麼來的?當你有那些懷疑都不用來。因為你來到這裡,像家裡自己的子女一樣,自己一家 人,我們這樣相處。各位要留意到,想要修行,跟我們現在的這一種聽經的情況不一樣,聽經是開放的,甚至於你要來踢館也可以,因為各種不同的知見在一起,這 是開放的。可是行法不開放。因為行法你搞錯的話,因為修行當中有很多禪病,就是修行在整個的調整過程裡,你的身心靈被壓抑、扭曲、潛伏的疾病等等通通會發 出來。我們一定要嚴格監督。這些是好是壞,師父要負責。所以你想修行,這個界限是劃得很清楚的。

  現在不是修行,現在是大家來聽聽看。就像你到廟裡,師父叫你唸經,你說「好,我回家唸唸看」,師父說念阿彌陀佛很好,「好,我回家唸唸看」,師父說打坐很好,「好,我回家坐坐看」,師父說拜佛可以消業障,「好,我回家拜拜看」。所以現在來了,大家來聽聽看。

  是一個因緣,也給各位做一個很好的機緣,進階,讓你過濾,這十個鐘頭也是給大家做這樣子一個洗練跟自我反思的機會,假如有機會,那我們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海雲和上《普賢行願品》2011年元月昆明開示(二):你就是善財童子

 剛才把經題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要講廣,那相當廣。品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法界,法界要怎麼入呢?用普賢行願入。所以普 賢行願是直接入法界的一個行法,這個法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怎麼個不思議法?他就是前面講的大方廣境界。那普賢行願,也就是佛華嚴, 你要這樣去對。那麼文辭上有不同,意義上就會有區別,大致上我們這樣講了,是90%重疊了,還有10%有些差異,大概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八十華嚴》跟《六十華嚴》裡就直接稱呼為<入法界品>。那這個地方是最後翻譯,全文是四十捲經文,他的名稱就叫《不思議解脫境 界普賢行願品》,這是華嚴經的一品,所以又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那我們講這樣的話,不能說這一卷,這一卷經文,他是整個經文 結束以後,普賢菩薩在重複再說一遍,不是這個十大願王入法界,是整個前面善財童子53參,每一參都是入法界的。把這53參的行法總結起來,用這十大願王來 做總結,他是一個精華,精要的意思。

每個人都可以是「善財童子」

  那麼我們這一會到後來那個導歸極樂的問題,我會跟各位談,他是怎麼樣入法界的狀況,給各位一個瞭解。因為經文是非常浩瀚的,來到這個地方他只跟你開一個口,因為他總結,告訴你入法界的口在哪裡,這樣開一個口而已。這是簡單的從品名上面來跟各位談的。
我們要跟各位談的,前面這個經文他是一段很特別的狀況,序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就是說前面的經文講完了,但是他有稱讚如來的勝 功德,「告諸菩薩,及善財言。」這個地方,華嚴經的經文用這個詞,「告諸菩薩,及善財言。」這個時候的善財是指誰呀?就是你,就是我們的每一個人,知道 嗎?我們的每一個人。

  那麼,你說我又沒在場,現在你就在場了,現在你就在場了,你沒有離開華嚴海會,你也沒有離開法界,你要留意哦!你不要來這裡說,我沒在場,你就在場 啦!現在你是受到佛的光明普照,有沒有看到?「沒有,我只看到燈光」。佛光都看不到,那是貪嗔痴把你蓋着,不是沒照到。你到這裡來三寶具足,跟你講這個無 上法輪,你還沒感受到?你只聽到有個師父坐在上面講,這樣而已。那就是你的心還沒有打開。

  你就是善財,你不要以為你是誰。只是善財偷吃幾塊雞,幾隻雞腿,所以才掉到你變成這個樣子,他假如當時不偷吃雞腿,他今天就不會跟你一樣。

  我們常常看輕自己。我當初也跟各位一樣,哎呀,我是個凡夫,跟師父講話,師父都不理我,拜佛啊佛始終這樣笑,都笑我,不知笑我什麼。但我篤定一個決心,因為我從小就不服輸,我說二十年後再來問師父。
自己埋頭苦幹,佛教所有的經典都讀都看,不眠不休的看。二十年後,不是我去找師父,很多師父會來找我,原因就這樣來啦。那你假如自己不下功夫把自己的條件準備好,師父來找你幹嘛?沒用啊!

  我跟各位講,我大概精進了十五年以後,因為我精進五年以後想出家,但是孩子還小不能出家,我等他長大一點再出家,所以就決定十年後出家。但是精進十五 年以後,時間到了,自己跟菩薩約定的時間到了,剛好就約定的倒數一個禮拜,一個老和尚來,我見面我就跟他講說,我要出家,他說出家很好,你為什麼要出家, 我說我要弘法,他說很好很好,我說我跟你出家,他說我出家六十年沒收徒弟,不收。

  我這樣一再的要求,要求了三次,他還不答應。他回家睡個午覺,做個夢,地藏菩薩跟他說,要收我做弟子,我就這樣子,第二次見面,我說師父到底收不收?他說「我收了,名字取好了」,我說哪一天?他就說那阿彌陀佛聖誕那天,我說好,就決定了。

  原來阿彌陀佛聖誕那天就是我十年剛剛屆滿的圓滿日。你自己精進充實自己,師父都找到家來,見面三次。其實他根本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我只知道他叫夢參,這樣子而已。

  我是他唯一做夢收的徒弟,地藏菩薩叫他收。他還不想收,他說收徒弟真麻煩,所以我們剃度以後,都像孤兒一樣到處跑,沒有人在他身邊。

  你要充實好你自己的實力,你不具備實力,修行什麼都要靠師父,師父忙不過來。沒徒弟的不會教,有徒弟的那麼多,分到你這邊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我們見 面的時候我都只抓住要領,就問一句話兩句話。其他師兄弟、其他信眾還多呢,對不對?哪像我們這樣問問題,問了一個,「不過…?,問完了,「可是…」,問完 了,「還有…」,「但是…」,問不完的。好像師父是你專用的。不行,問一句就好了。因為我要的就那一句,他說好不好,其他我回去自己處理。那你要有足夠的 資糧你才能有,你沒有資糧你沒辦法修行。你就要會一直想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還要問砂鍋在哪裡」,那不是修行,那個叫業障。好吧,各位善財童子們,你不要 說我是善財童女哦,統稱為童子。

  他說「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我先解釋這一句話。在這之前,不是稱讚如來勝功德了嗎?那個時候普賢菩薩是用一個佛來形容不可思議。這裡,用十方一切諸佛,這量已經放大了。

十大願王的語言模式

  這是這一卷經文的語言模式,他有一種放大鏡的作用,原來講一尊佛,這裡就變十方一切諸佛,放大了。「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前面是講一劫,這 裡又放大了,「相續演說,不可窮盡」。當時前面是講一尊佛,一劫的時間這樣來稱讚,現在是十方一切佛,在那麼長的時間裡,這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 劫」裡頭,相續演說。

  這有三個擴大,他的語言模式裡,一劫是一,三個擴大後面就加三個零,是重重無盡的意思。我講這個,可能各位第一次聽了,怎麼會有這種東西呀?因為中國 是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沒有零,所以108,古代叫做一百八,沒有108,沒有零,所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十,沒有零,所以你就不懂得他語義是什 麼。那麼這個東西,因為在中文裡頭沒有零這個字,你就看不出來他怎麼講,為什麼會有這個。我是不懂梵文,但是這個符號,我們受過符號邏輯訓練的人都知道, 在讀經的時候有很多地方要用數學,要用符號邏輯來看,你假如不用邏輯符號來看,你看不懂佛經。雖然那是西方人的工具,可是,在印度古文明裡,他們就應用到 了。

  因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那個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是阿拉伯人誦出來的,所以我們都叫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印度文,那麼他們傳出來,裡頭在表達 這個意思的時候,他就有這種作用,講十就是圓滿,用零來表示圓滿的意思。那兩個零,就是一百,在講到百的時候,就是擴大;講到千的時候,變成重重無盡;講 到萬的時候,是無有止境。所以通常他們很少講到萬,都講到三個擴大。在這個經文裡頭,三個擴大用的很多,這個是十大願王的語言模式。

  按照讀經的經驗跟判斷標準來看,他是屬於南印度的思維模式,因為這部經是南天竺烏荼國國王,進貢送給唐德宗皇帝的手抄本,烏荼國國王親自抄寫在羊皮上 送給德宗皇帝的,德宗皇帝請般若翻譯的,在當時清涼國師參與,所以他很清楚這種東西。在當時他們沒留意到,不過我現在告訴你,這個功德,如來的功德,是這 麼的不可思議,那我現在要告訴各位,如來的功德為什麼這麼不可思議?各位一定說,他是怎麼修行,怎麼累積起來的,對不對?看大家都入定就知道都這樣認為。
如來就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功德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可是你的大腦一轉動,這個自性就一直消失。所以,唯識講大圓鏡智,你只要有一個原則,這個鏡子就變成兩片,你有兩個原則,鏡子就變成四片,你有三個原則,這個鏡子已經粉碎了,知道嗎?

  所以你留意到,你只要生活中有很多原則,做人原則,什麼規矩,什麼標準,那我告訴你,你就是那片鏡子破的一塌糊塗的人。你根本看不到你的本來面目。就 好像一個鏡子拿來照,裂成兩半我還有一半可用,但是你已經粉碎了,你怎麼看?所以你看的世界,根本是虛幻的世界,就是一小片一小片,單一的,你說不對嗎? 因為你看到了,怎麼不對?可是你用不到,因為你抓不到,那個角度你抓不到,所以你會有很多的遺恨,很多的不甘心,很多的怨氣,你會壓抑扭曲。你現在已經不 是人了,知道嗎,懂嗎?你說哪不是人,兩腳着地,頭頂青天,怎麼不是人?你的心已經不是人的心了,因為你完全破碎,古代的話叫做污染了,你被大腦污染了。

  越聰明的人腦筋運轉越快,腦筋運轉越快表示你中毒越深,然後你說「非常有智慧,很聰明,很能幹,精明」,所以這些人,在世的時候一定經常做噩夢,筋骨 僵硬,死的時候不得好死,死後那就更痛苦,那死後就不管了。大概你現在擔心的是這兩個,死的時候會不會死的很痛苦啊?反正到死再講嘛,對不對?因為是你的 家人你的後代在痛苦,不是你痛苦,你到那時候沒辦法,因為準備要死啦。有辦法也沒用,但是你現在可能會關心的是身體的健康狀態,甚至於你也把做噩夢習以為 常。要是講起來的話,要麼被老虎追,被蟒蛇咬,要不然就毒蛇,恐懼的情景通通來啦,幾乎每天都出這種狀況。難得做了幾個莫名其妙的夢,就算你不會解釋,但 也不恐怖。非常非常難得的做了一個好夢,結果生活剛好變得跟他相反,就夢到中大獎,結果被騙了一堆錢,就這樣而已。

學佛要破我執,破法執

  這就表示你是「聰明,精明能幹,負責任,守紀律,做人有原則」,總結起來,唯識宗就說,這個叫做「堅固我執,堅固法執」的這種人。你要留意到,學佛就 要破我執,破法執。你不知道,像我們參加禪修,當然不是叫你們禪修啦,我們的禪修只要入定以後,大家都會變成…,為什麼說會變笨了,會變笨了就表示你腦筋 用太多了,早一點笨,免得再過二十年你就痴呆,你知道嗎?我們入定這是第一個功德,其他就不講了。

  為什麼你腦筋轉的太快,不能成就。在這個時候你的自性,「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個自性被隱瞞了,被淹沒了,被你的大腦運作污染了,自性不起作用 了,所以如來是指「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你把他顯揚出來,你是在不同的世界裡,所以怎麼樣把這個大腦識性的污染作用給消除,而讓你的自性光明給顯現出 來,如來的自性光明能夠顯現出來,那我們把這個叫做「象限轉移」。

  你在現實的這種生活中,就可以轉移到那個象限去,而那個象限叫「法界象限」,你現在是在「娑婆象限」裡。不是死後才成佛嗎?死後去哪裡…,不是啦,你現在就要轉移過去。那麼普賢菩薩為什麼這樣一再的稱嘆如來殊勝功德呢?就在這個地方。

  你的本性,你本來的純然的生命本質的那個部分,怎麼能夠讓他顯現出來,修行是讓他顯現出來,在普賢菩薩所在的這個境界了,他是本來就存在的,所以他能夠看的很清楚,把這個如來殊勝功德講的一清二楚,關鍵在這個地方。

  所以你要學華嚴你要知道,你是法王子,現在的話來講叫太子,你是佛法中的太子,直接就到這裡來了,所以學華嚴的人是很不可思議的。你是不是學華嚴我不 知道,你把他當淨土五經去學,你就學不來了,你就急着要死,趕快死到那裡去。我們這裡不是叫你死的,叫你在生活中把象限轉過去就好了。象限一轉過去你就活 的燦爛,活的芬芳,活的殊勝又光明,就是你只要象限一轉移就好了。

  要修法,我們第一個就要叫你入定,你不入定還不能修,這個要求規格很高。那不像人家修了半天,也不知道修些什麼,反正我在修,就像永遠在修路,什麼時 候修好,繼續修。你要真的到這裡修學,一個階段就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入定就要入定,入正定就要入正定,入不了定,你從頭來,再回來,你才會緊張,不能混 日子呀!

  因為我要跟你負責任吶,你不跟我負責任我不要你。不是你選我,我要選你啊!搞了半天給我出洋相,那我怎麼給你繼續再修下去呀。不行!

  所以你要留意到修行他的標的在哪裡。我們就在顯揚自性,兌現自性,把你的自性兌現出來。你要想修行標的就在這裡。因為他已經把這個殊勝功德都跟我們講了,那你要修就是要修這個如來自性,要獲得這個如來功德,要不然我們修什麼!你想想看,先把這個標的弄清楚。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要如何修呢?他這裡提出一個特別的修法,叫做「若欲成就此功德門」,這個如來勝功德這個功德門,要把這個如來給兌現出來的這個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 行願」。你要不要修?我是沒講啦,我是把文章結構跟你講一下。因為前面他講一個佛稱讚如來勝功德已經很多了,講了一卷半的經文。那你要回去看,不是問我, 我沒辦法講,要講那個部分,大概要三十個鐘頭才講的完。那我只告訴你說,現在他把他所講的部分,放大放大再放大,放大三次,重重無盡的放大,只是這樣子而 已,內容我都沒講。我只是把那個該讓你知道的標的,「什麼叫如來」的這個問題告訴你而已,那你連如來都不認識,那什麼功德講一堆都沒有用了。弄清楚,我們 跟你講經交代的東西都很具體,你不要聽聽看就好了,那你就沒聽到了,這個都很具體了。

  聽我講經是這樣,回家一定要寫功課,你不寫功課,不是我的弟子,你是來聽聽看。是我們的弟子,這個回去你要把他理論給整理出來,你能夠整理的話,整理 兩百個帶子。你對於我要講什麼,你就會很清楚。我在講什麼你就會很清楚。你假如不整理,只是這樣聽過去,沒有用,你會很讚歎,都沒有人這樣講,只有他這樣 講,就這樣子。然後有人批評一下,你就跟着罵進去了,「對呀,都沒人講,只有他講,他講哪算」,就出來了,那你就跟着跑龍套了,那這樣造業。

  我是希望各位,你真的想要修學的話,這十個鐘頭就夠你學了。你不要看我一節課,一節課,我每講十五分鐘有一個重點,到這裡不止十五分鐘了,這個重點講完了。

  「何等為十」,應該要修這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個地方,他講十個,一共六十個字。

  我們編了一首歌,很好唱,你要不要唱我不知道,那個要唱的話我希望大家組合一下,哪些同修願意在這邊來帶領大家,我們有歌詞有歌譜,那你回去學一學,下一次來教大家,大家一起唱。我想,聽這十句不是要唱歌而已。

  這裡頭修行一共分三段落,第一個段落,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跟懺悔業障。主要要修的是前面三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在這個修學的過程裡,你要是有挫折、不順利,那你就懺悔業障。所以這個是附帶條款,第四個懺悔業障是附帶條款。

  有人就以懺悔業障做主修也可以,禮敬諸佛一門主修也可以,稱讚如來一門主修也可以,廣修供養一門主修也可以。那你的個性就很鮮明。因為要談這個部分,事實上都已經牽涉到基礎佛教的東西,那你的認知如何是一回事,我們不管。

  基礎佛教的東西你自己要進修。因為我在講華嚴,我不可能一直跟你講基礎佛教的東西,那你假如想要當經師,就義學對於中觀論派,不是那個《入中論》的那 個中觀。大乘佛教的兩大派別,一個叫中觀論派,是以鳩摩羅什為代表的這一派,龍樹菩薩傳下來的這一派,一個是大乘瑜伽行派,瑜伽行派也不是現在外面那個瑜 伽,瑜伽行派是彌勒、無著、世親傳到玄奘大師,傳到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行法,這個行法是瑜伽行派。

  所以從瑜伽行派來講我們叫禪師,從中觀論派來講我們叫經師,經師講義學,禪師是講禪觀。那你假如想要對經師或者義學下功夫來研究的話,那你基礎佛教的東西一定要弄清楚。那你禪觀要弄清楚地話,禪修的修行態度跟修行技術有修行步驟、次第,那你要弄清楚。
這兩方面本宗所專長,別無分號,你放心,我現在只來打廣告,沒帶商品來,商品都在自性裡頭,你要說「我來看看你旗艦店長的什麼樣」,這跟他不一樣。我只是讓你知道有這樣的行法,那你想要的話,你應該具備哪些條件,重點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十大願王下面講的經文裡頭,你看到,這前面四個經文就很長,而且很完整。後面那個恆順眾生,跟普皆迴向,經文也長,但是呢,那經文結構次第就沒有前面這四個來的完整,你去比較那些經文結構你就知道。

  經文之所以有這種區別,事實上是跟他的段落有關係。自古以來講這部經的人從來不去留意到經文結構。我們現代人發現,古代的經典你想要瞭解,他有兩個東 西你一定要弄清楚,第一個就是語言模式,他經文文字的語言模式你要弄清楚,第二個就是他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沒弄清楚,你怎麼知道他在講什麼?這個是很重 要的。

  他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在二十年前我就發現了,就掌握到了,學進來以後,我發現這一路都沒有人去注意這一點,所以華嚴經的整個狀況你不瞭解。一千多年 來一直發生這個問題。我們祖師們他們知道,但是他是用古代的語言在表達,你要把祖師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再弄清楚,你就要弄兩套,你現在要直接從華嚴經經 文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一套就好了,你就可以寫現代、新的《華嚴經》的疏鈔或《華嚴經》的探玄記,你不一定要走古代的。

  可是你要去看,你又要把賢首國師、清涼國師、李通玄長者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那你才能夠去解讀它,那你不必,你現在把華嚴經經文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就好了。

「十」是圓滿的無限擴大

  就像剛才講的,這個都有語言模式,他的擴大擴大再擴大,而這個地方也是一樣,這四個是基礎,基礎修法,那你要讓他圓滿,就後面三個,隨喜功德,請轉法 輪,請佛住世,就圓滿了。「常隨佛學」第一層擴大,這裡叫百,知道嗎?那前面到第七個叫十,不是我們講八九十的十,他是圓滿的意思。所以第八個就加一個 零,就擴大了。第九「恆順眾生」,再擴大,再加一個零,就三個零了。第十個「普皆迴向」再加一個零,就萬了,四個零了。所以他就是無限的擴大。

  經文裡頭有這個意思存在,但是他不會用我現在講的語言,因為我現在的語言是現代的語言,那古代的語言有他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古代語言的模式。那我們現在的語言模式是講什麼,那你要瞭解到。

  所以經文,你看第一大願講:「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唸唸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不是無有窮盡嗎?講到「萬」就無有窮盡了。

  所以,他在每一個大願裡,都有這種無有窮盡的語意存在,所以他的這個十個大願的結構就把這個語意完全表達出來了,那我們沒看到。我為什麼看到?因為我很留意他的經文的表達方式,我很留意,他為什麼這個地方用這種話來講?一定有他的道理。

  在古代,像實叉難陀他的成就,那可非凡人吶,他是禪觀成大成就,又是經師義學大成就的人,然後中印兩方面的文化很清楚,所以他懂得如何去表達這個東 西。而我們現在完全用西方的大腦思維,你就完全不瞭解,所以你想要瞭解這種經文,你必須重新來過。所以你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要懂得,你才有辦法解讀。

  這個一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事的根本要修的部分,第二段是五六七是圓滿他,就好像我們房子蓋好了,你要進來住,需要內部裝潢,內部裝潢完以後,你需要把 傢俱搬進來。那你就逐漸擴大,你的房子就會充滿生命力,那不是內部裝潢好就好了,你的基本設備,燈啊、水啊,裝好就好了?不是。因為你的生命有你的特質, 有的人可能就音響、家庭電影院佈置的很好、有的可能就是書房、有的可能就擺個桌球在運動、有的可能就買個撞球檯,反正每個人不一樣,有的可能大客廳佈置好 準備要跳舞用的,這是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家庭佈置會有不同。那我們也是一樣。

  你的生命成長到成型的時候,還要讓他到成熟。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修行,其實他有幾個階段:一千萬次的失敗一次成功,一千萬次的成功一次成就,一千萬次的 成就才有一次成熟,一千萬次的成熟才有一次成佛。你還以為,「哼,兩下子我要成佛」。師父怎麼開智慧,我說「開」,你開嗎?你也開不了。不是師父說你就能 開,你累積的資糧道夠嗎?我舉例是講千萬分次了,不知道好幾千萬次。

  所以你在正確的指導之下,還要一再的去嘗試錯誤,就像小孩子,學走路學跑步一樣,搖搖晃晃跌倒,走一走跌倒,因為他頭比身體重,為什麼常常摔下來,然 後撞到頭這裡一包,這裡一包,他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他才能站起來,他才能真的跑步,這個是生命成長過程所必須要的。八、九、十就是一再的擴大。

  我們把這個前言的部分講完,這個叫序言。下面「善財白言…」,十個講完了,佛菩薩大概都講這樣而已。善財就問了「大聖」,齊天大聖的大聖就是從這裡出來的,然後「云何禮敬,乃至迴向。」從禮敬到迴向,那是怎麼搞的?

  那我想善財童子經過五十三參以後,這個不會不懂了,那我們就有可能這樣問了,可是善財童子既然知道,為什麼要問?這個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來了。從學術研究的立場,那這個都是很好寫文章的,寫博士論文這個都很好寫的。

  現在我要跟各位談的是,善財童子在代我們請法的時候,他就是要普賢菩薩把這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展開,那我們才知道要怎麼修,「為後世眾生而請法」, 那善財當然懂了。其實你看,他本來在《六十華嚴》跟《八十華嚴》就沒有這些經文了,善財當然懂了,就不何必再講了。可後來又為什麼有這些經文呢?這個是應 該來講是在西元六世紀左右才產生的經文,因為六、七世紀的時代,是七世紀實叉難陀在長安翻譯《八十華嚴》,那時候還沒有。所以他是在九世紀初、八世紀末翻 譯的。所以他的出現,應該是在印度的思想家、修行者,他在七世紀初葉的時候產生的經文,把他接下來的。他為什麼會接這個部分呢?

  善財不是善財成就就好了,那就好像善財太自私了,這一句話表明了善財的大慈大悲,他要把他的法濃縮起來成為一個萬靈丹,傳給後代。他是這樣講的,你要 留意到。到後面,他談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善財把這個法門請出來,濃縮成這個樣子,意思就是他已經修行成就了,他現在再把這個法講出去,你只要聽過這十大 願王的名字,這十條,你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而為什麼他講往生極樂世界,不往生其他世界呢?因為極樂世界是娑婆世界最近的一個休息站。換句話說他的車票最 便宜,你最好去。要跟你講高級的地方,那動車組那麼貴,飛機那麼貴,你買不起,那個是平價票,誰都可以去。意思說你只要買了這一張十大願王的票,保證你到 極樂世界。

  十大願王的內容弄清楚,中品中生;把後面的行法run(跑)一遍,那你到極樂世界,上品上升;那你假如只把十大願王這樣唸一唸,那你往生極樂世界,下 品生,就一般人,一者禮敬諸佛聽過了,一直禮敬諸佛,背來背去就一直還是禮敬諸佛,保證往生。這樣就往生了,不是死了,死了以後保證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這沒有意義,因為你對他都不瞭解,往生極樂幹嘛?那要在那邊學佛,那你有好多工作要做,那就回到彌陀經裡面去了,回到阿彌陀佛彌陀經裡面去了。因 為他是你開始要培養善根跟自性功德的資糧道的地方。其實那個極樂世界,就我們現在學華嚴的人來講,你只要開始照我們的方法去修,你的生活空間,那個象限就 是極樂世界,你知道嗎?

  要懂得修行的不可思議啊,你修大法修小法?修小法就麻煩了,修小法就是什麼,每次上車都買票,修大法就是一次買票就買終身的,卡片拿出來就通過了,卡 片拿出來就有位置了。看你修大法修小法。那你要修小法,每一次都問有沒有打折的?打折的還有沒有打一折的?老是要等一折的,到最後都排到最後面那邊去了。 那你只要修大法,把這一個部分提出來的話,每一次通關都是vip,A-Class,這是不同的狀況,那麼就看我們,你是怎麼修學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認 知。

  所以一般人在看經文,「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他大概就這樣了,善財就這樣問了,這十大願王要怎麼修啊?一句話就帶過去了。我告訴你 這麼一句不起眼的,其實他的語言模式在表達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只要你這個關卡,這種關鍵點,我們叫連接詞,連接詞的地方你能搞清楚,華嚴經你就懂一半了。 華嚴經很多連接詞的地方,象戲劇性的的連接詞,那都是很不可思議的地方,有機會我們再談談那一種狀況。這個在法界論裡頭是很重要的。

  我們看第一大願: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這個是一段話,他怎麼修呢?「我以普賢行願力故,」前面是一段,這是他的經文結構的第一段,第二個這是第二段,「我以普賢行願力故…」你注意到哦,普 賢菩薩講普賢行願力,那很顯然普賢行願跟普賢菩薩有沒有關係?所以我說這個就是普賢符號。哪有自己人說自己的法,那跟我一樣愛吹牛對不對?不是,這是有道 理的。

  普賢符號的出現,有他一定的道理,你要弄清楚,他是法界的第一尊佛,你看得到,你能夠認識到佛的第一個形象,就是普賢菩薩。那麼在自性海中所修行的法,都叫普賢行願。你在自性海中所修行的法,所產生的威神力,叫做普賢行願力。

  你注意看,這五個字,普賢行願力,他以普賢行願力,「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個不是推測的。「如對目前」的意思就是體驗到了,親自感受到了,證得到了,這個叫做如對目前,現前知見,裡面的經文是這樣講的。

普賢菩薩講的是法界成就

  下面又講,「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到這個地方又是一段。這個地方講「清淨身語業,」這個地方經文你這樣看,你不知道為什麼叫「清淨身語 業」?大概都講我的身語意都是絶對清淨來修這個法,來禮敬諸佛,對不對?大概所有的註解都這樣寫。因為我都看過,你放心,有的你沒看的,你看不到的,我也 都看過了,通通這樣解。

  但我跟你講,這個地方講的就不是你講的,這個清淨身語意業,是出自哪裡呀?出自前面<淨行品>,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雲何得身語意 業」那個地方有十個雲何得,當中有清淨身語意業,這個地方的清淨身語意業,是代表那十個身語意業。那個十個身語意業的成就,可以得一切勝妙功德。換句話 說,他以清淨身語意業的成就直接證得法身。

  怎麼修證得法身的這部分不跟你講了,我就告訴你,<淨行品>裡頭,文殊師利菩薩所答得一百四十一大願,就是講這十個清淨身語意業,直接成 就法身而入法界生活,知道嗎?這個是有出處的,他不是在這個地方講清淨身語意業,因為後來智首菩薩所問的後來十個雲何得,有一百句,每一個雲何有十個,每 一個雲何有十個,那個一百句是講次第道修行,那麼前面的這十個雲何得清淨身語意業,講的是圓融道的行法,這個是不同的。

  這個地方,他是告訴你直接轉入法界,不是<淨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成就法身而已。這裡頭就牽涉到他的思維模式的問題。普賢菩薩代表的 是「所」,所是指法界,能是指法身,所以普賢菩薩講的是法界成就,文殊菩薩講的是法身成就。文殊菩薩講的法身成就是證空性的第一個得一切智,般若智的這個 成就。而在普賢菩薩所講的法界成就的時候,法身也同時成就,這叫妙覺佛。這是差別在這個地方。

  所以普賢菩薩到這個地方在講這一卷經文,是呼應與<淨行品>、文殊菩薩所講的法身成就的部分,跟這個地方的十大願王的法界成就合一,在這個地方圓滿。

  經文為什麼要這樣做?除了剛才善財童子所講的那個契機跟因緣以外呢,他在這個經文講的這個部分,又把<淨行品>跟這個地方結合起來,成為 一體沒有散開。那這裡頭發生一個問題,這個講起來就問題大了,因為<淨行品>在第二會,第二會我們知道是沒有入定,文殊菩薩沒入定,其他八會 都有入定,都入三昧,第二會沒有入三昧。

  第一會為什麼入三昧,第二會不入三昧,第三會才開始入三昧呢?這是華嚴經的整體結構,所以華嚴經第一會講的就是本體論,闢頭掀開法界本體,然後第二會 呢其實是華嚴經的序言,所以他序言不入定,第三會才入定,講華嚴經的次第修行,到如來出現品。第八會離世間品講的是理無礙的部分,第九會入法界品是講事無 礙的部分,那麼第三會到第六會是講理事無礙的部分,這個地方要結論了。連接到智首菩薩所問,文殊菩薩所答的身語意業的部分,連在一起,那佛法,華嚴經就很 完整的一部經典。後來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品經是這樣來的。要不然我們再看,八十華嚴也沒有,六十華嚴也沒有,為什麼四十華嚴跑出這一捲來,他的原因在這裡。 多少人對他帶著疑情,找不到答案,答案其實就在經文裡。經文的語言模式配合他的思維模式,把華嚴串成一個圓滿無缺的思維繫統,關鍵在這裡。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http://www.fjdh.com/Article/book/sancai53chan/List_1.html

臨終期 - 好很好非常好 Facebook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

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南宮博士與您分享)

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吞嚥出現困難,周圍迴圈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

但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縟以保溫。

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縟,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製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

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

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餵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後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噁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是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

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症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週,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死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處於嗜睡狀態,一般人昏迷。

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並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

記住,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促使死亡。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感覺,所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後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美國老年病學會制定的臨終關懷八要素:
1、減輕病人肉體和精神症狀,減少其痛苦。

2、採取能讓病人表現自己願望的治療手段,維護病人的尊嚴。

3、避免不適當的、有創傷的治療。

4、在病人還能與人交流時,給病人和家屬提供充分的時間相聚。

5、給病人儘可能好的生命品質。

6、將家屬的醫療經濟分擔減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醫療費用要告知病人。

8、給死者家庭提供治喪方面的幫助。

或許你不用按【讚】但你一定要傳給你周遭的朋友!

關懷讓你福澤延綿~好很好非常好文化基金會祝福你:-)

冯以量 三善

让临终的病人得到善终
让彼此的关系得到善别
让活着的家属得到善生

Thursday, March 28, 2013

佛教的人生观

苦是人生的本质
佛教的人生哲学是以世尊提出的"四谛"为核心. "四谛"即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佛教认为, 人生的本质就是苦, 不仅是皮肉之苦, 而且还要历尽社会的苦难. 人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既使乐也只不过是苦的特殊表现. 什么是快乐? 解除了痛苦既是快乐. 佛教认为, 人生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都浸透了痛苦, 始终无法摆脱六道轮回. 修善的随福业上升, 作恶的随恶业而下沉, 不断在苦海中挣扎, 永无了期.

人生的痛苦之源 - 因果
人的命运由什么来决定? 人生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佛教不同意人生一切都由造物主所主宰, 也不同意人生一切出于偶然而无法保握.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决定于因果关系.

人生的理想境界 - 涅槃
佛教认为, 错误的人生道路是顺着十二缘起的流转, 出生入死, 迷误不觉. 正确的人生道路就应该反其道而行. 无明是导致生死流转之苦的根本原因. 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了一切的业力, 一切痛苦也就归于寂灭. 不懂得佛法的人, 只看到果抱, 终日惶恐, 恐惧痛苦和灾难的来临. 懂得佛法的人, 看到致苦的原因, 时时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有致苦的自私和贪欲. 只有认认识到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摆脱它的束缚, 不再被一切世俗尘境所迷惑, 使心灵得到解脱, 这样才能从人生痛苦之中, 从生死轮回之中永远的解脱出来. 这种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叫做"涅槃".




Tuesday, March 26, 2013

南师的经典语论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馬首是瞻,人格養成沒有了,都是亂得不成器;教育只是販賣知識,這是根本亂源,是苦惱之源。」

「政治、軍事、外交沒有善惡是非,只有利害關係……但是要注意,雖然沒有善惡是非,都還是有因果的。」

「教育文化的目的,在於改變人的缺陷,補充圓滿他的遺憾……可惜的是,世間父母、師長,普遍只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出人頭地。真是大錯特錯。」

「今日世界物質文明發達,表面上看,是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欲海的難填而煩惱……人是莫名其妙地生下來,無可奈何地活着,最後是不知所以然地死掉。」

学佛的目的 - 明心见性

取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

学佛的目的就是教我们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后, 什么问题自然都得到解决. 这件事情是肯定办得到的.因为每个人皆有真性, 而真性是自具的, 不是从外面来的. 今天我们的性德上面有障碍, 只要把障碍除掉, 性德自然就现前. 所谓拨开云雾,阳光普照. 用阳光比喻真性, 云雾比喻障碍. 障碍是假, 阳光是真. 离了妄, 真就现前. 所以真性不需去求, 你求, 那就是虚妄. 无须去求, 离了妄就是真.

Sunday, January 20, 2013

淨空法師-精要十念法

截自認識淨空老法師-精要十念法

精要十念法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

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气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淨,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Monday, January 14, 2013

三道門啟示

转载自七葉佛教書舍
【三道門啟示】

從前有一位王子,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問他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我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是怎樣的呢?」

佛陀回答說:「你在人生之路上,將會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到時候你看了就明白了。在你走過第三道門之後,我會在第三道門的那邊等你。」

於是,王子上路了。

不久,他遇到了第一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世界。』

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規劃這個世界,將那些我看不慣的事情統統都改掉。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幾年之後,王子遇到了第二道門,上面寫著:『改變別人。』

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們,讓他們的性格向著更正確的方向發展。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又過了幾年,他遇到了第三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你自己。』

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完美。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後來,王子見到了釋迦牟尼佛,他對佛陀說:「我已經經過了我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門,也看到門上寫的啟示了。我懂得與其改變世界,不如改變這個世界上的人;與其去改變別人,不如改變我自己。」

佛陀聽了微微一笑,說:「也許你現在應該往回走,再回去仔細看看那三道門。」

王子將信將疑地往回走。

遠遠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門,可是,和他來的時候不一樣,從這個方向上看過去,他看到門上寫的是『接納你自己』。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自己時,為什麼總是處在自責和苦惱之中:因為他拒絕承認和接受自己的缺點,所以他總把目光放在他做不到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處。於是,他開始學習欣賞自己、接納自己。

王子繼續往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門上寫的是『接納別人』。他這才明白他為什麼總是滿腹牢騷,怨聲載道:因為他拒絕接受別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別,總是不願意去理解和體諒別人的難處。於是,他開始學習寬容別人。

王子又繼續往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門上寫的是『接納世界』。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世界時為什麼連連失敗:因為他拒絕承認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他總要強人所難,控制別人,而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於是,他開始學習以一顆寬廣的心去包容世界。

這時,釋迦牟尼佛已經等在那裡了,他對王子說:「我想,現在你已經懂得什麼是和諧與平靜了。」

三道門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在世,應該學會在生活中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並不斷地完善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還要胸懷坦蕩地對待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處處與人結緣而不是結怨。這樣我們才能與人和諧相處,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

Sunday, January 6, 2013

六和敬

身和同住
语和无诤
意和同悦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戒和同修 

Tuesday, January 1, 2013

诵"地藏经"

(一)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3遍)


(二)诵经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遍)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进入正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3遍)

(三)诵经后
回 向 文:
(弟子) 愿以此所诵《地藏经》 部(或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两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真心求忏悔。(3遍)